The Meaning of Play

By Dr. Bianca Sin-wan Ho

「我都沒有足夠時間玩!」某天當我催促孩子洗澡時,兒子抱怨著。「不夠時間玩?」我真的感到莫名其妙,兒女就讀的是國際學校,回家後的家課通常只有閱讀圖書兩本。放學後回家,基本上的活動是—玩,玩,玩及玩。從事兒童輔導工作多年,我知道,我必需這樣回應:「怎樣不夠時間玩,給媽媽說說」「我每天都要上學,放學校又要趕著換衣服,玩不夠一點時間便要吃晚飯,洗澡及準備睡覺,我每天放學都只夠時間玩一兩種不同的玩具或遊戲,很討厭啊!」

遊戲治療之父Garry Landreth曾說過:「Play is Children’s Work 遊玩是孩子的工作」我有點不同意,我認為更精準的形容是:「Play is Children’s Life 遊玩是孩子的生命」。由自出娘胎開始,嬰兒便首先學懂與照顧者互動,互動給予他們快樂,愉悅,歡欣的感受,是與照顧者的連繫。漸漸地他們學懂如何「引誘」照顧者跟他們互動,是一種小遊戲,也是求生本能。因為當照顧者能夠被「引誘」成功的時候,自然會因為嬰兒的甜絲絲笑容融化著,更會悉心照顧,嬰兒的需求便能得到滿足。這是其中一個能夠確保嬰兒正向發展的重要機制。

「Play‧遊玩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連繫。這種連繫不止是對照顧者,也是孩子與「自己」的連繫。例如透過玩弄身體各部分,孩子會加深對自我的認識,繼而透過投入遊玩過程中不斷的探索,試驗,思考,假設,實驗,及重覆的練習當中學會重要的技巧及知識。「Play。遊玩」是一項多層次且擁有多重的活動。過程中,孩子會遇到難題,挑戰,而誘發不同情緒反應; 借助合適的玩具,孩子更能將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無拘無束地投射在遊玩過程當中,甚至有時會被形容為達至「自療」的境界。隨著年紀漸長,「Play‧遊玩」當然也是最自然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途徑,不少成人在忙碌的生活當中,也仍然會冀盼著與友人相聚玩樂一翻,或出外走走作樂,不也是「Play‧遊玩」的一種嗎?

不幸的是,雖然「Play‧遊玩」是孩子童年的全部,對普遍香港的孩子是奢侈的,是需要「付出」的,是浪費時間且沒有意義的活動。當然,這都是家長給孩子有意或無意間潛移默化的訊息及價值觀。孩子慢慢領會到「玩」是需要避免,久而久之,便喪失了這種能力。就連進行「遊戲治療」時,我也得重新教育孩子「玩」究竟應從何開始。

「玩」其實是有定義的,根據牛津的「遊玩手冊 Handbook of Play」「玩」包含五大元素:

  1. 沒有特別的功能
  2. 是即時,自願,有意向,享受,而且很多時是「為做而做」
  3. 有別於其他功能性的行為,且通常會較不完整,浮誇,怪誕
  4. 會重覆又重覆的做,而未必是有特別意義的
  5. 在放鬆而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

作為家長的你,會否可反思一下,平日為子女安排「玩」的活動,是否完全包含以上五個元素?有沒有借「玩」一字來誤導孩子,讓他們以為「玩」和「學習」是分不開的活動?令孩子認為在「玩」的時候必須要知道自己在遊戲的過程中正在「學習」甚麼?又有沒有在孩子自發地「玩」的時候,不作干擾?又或者有沒有不以為然地責備孩子重覆又重覆地進行的某些活動?如果有,可能我們也要想想當下一次孩子抱怨道:「沒有足夠時間玩」的時候,我們還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:「你這樣也算沒有時間玩?」

 

關於作者何善韻博士
- 親職及親子輔導中心創辦人及總監
- 輔導心理學家及教育博士
- 孕前/產前產後/嬰幼兒/親職輔導專家
- 認可新生兒行為觀察系統輔導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