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獎勵有幾work?

「把功課做完就有糖果吃了。」

「乖乖練琴,練完媽媽帶你去公園玩。」


你是否經常會有類似的話述?每次希望小朋友聽話時,不少家長都會以「獎勵」的形式來鼓勵子女,認為這個方法萬試萬靈。大概孩子鬧也鬧過哄也哄過,他們始終都是「受軟不受硬」,只好改用獎勵的方式,看似很有效呢!

然而,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說法,長遠來說「獎勵」並不是有效的方法。首先,家長需要知道,小孩子做事背後必定要有「動力」(motivation) 驅使,其中可分為「內在動力」(intrinsic motivation) 和 「外在動力」(extrinsic motivation)。「內在動力」指對該活動發自內心的熱愛;而「外在動力」則指外在的獎勵。以畫畫為例,真心喜歡畫畫的孩子是出於內在動力而學習畫畫,但以學習畫畫來獲得其他人的讚賞和獎勵的孩子,就是被外在動力所驅使。

根據過度辯證效應 (over-justification effect),若孩子的行為長期依靠外在動力的話,他們的內在動力便會被削弱。當時的實驗把一些喜歡畫畫的孩子帶到了畫具前面,這些孩子一見到畫具,就高興地揮筆繪畫。然後,工作人員跟他們說「你們每畫一幅畫都會得到獎勵!」。最初孩子們很努力地畫畫希望得到獎勵,但經過一段時間,孩子因得不到獎勵就放下筆!原來,當我們提出「獎勵」孩子時,他們會低估自己對活動本身的興趣,認為自己只是為獲取獎勵而畫畫,因此當我們停止給予獎勵,他們也再沒理由畫畫了。相反,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們,會因為本來喜愛畫畫,出於對畫畫的興趣,便會一直畫下去。
 

家長當然希望孩子成材,但成功並非一朝一夕,必須經過長時間磨練和克服困難的意志。相信大家都認同,付出不一定有收獲,更何況我們也不是常常有「獎勵」呢!當沒有「獎勵」時,習慣了「獎勵」的孩子,一旦沒有「獎勵」,還會不會堅持呢?另一方面,真心享受學習過程的孩子,即使面對困難或暫時得不到應有的收獲,還是會繼續努力,向成功邁進。

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感到束手無策,間中「獎勵」他們是可以的。但要是你希望子女在面對困難時能迎難而上,「獎勵」自然不能用太多,而應該跟孩子一起發掘學習的樂趣!

歡迎家長們於 Whizpa eShop 為小朋友報名不同的藝術課程,如:視覺藝術課程 (適合3-12歲)Art Portfolio (適合4-6歲)普通話藝術班 (適合3-12歲)藝術堂 (適合5歲以上),透過色彩展現自己對藝術的喜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