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糾正小孩的壞習慣
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習慣,但當家長遇見子女有些不好的習慣,例如咬手指、做功課時不夠集中,總是東張西望、愛哭等,面對這些情況,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小孩糾正呢?
教育小孩子原因
家長很容易會用說教的語氣去處理小孩的壞習慣。"你不應該咬手指,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","我已跟你說過很多次,為什麼重復又做錯?","哭有什麼用? 不能用說的嗎?"。相信家長們都曾說過這些話,但有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想? 當他們聽到父母的指責時,除了感到害怕之外,其實他們很多時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不能這樣做呢? 以咬手指為例,兒童專家曾指出小孩咬手指反映他們不同階段的成長,一至兩歲的小孩因出牙及學說話,咬手指是正常行為,到小孩入學後,這些行為會慢慢減少,但如果持續,可先了解子女是否因缺乏安全感及感到沉悶而引致這習慣。家長可先向子女解釋咬手指是不好的習慣,因為會容易把細菌吃進肚子裡,繼而生病,如果你感到不自在或沉悶,可以選擇其他活動,例如玩玩具及吃一點小食,慢慢引導小孩去戒掉壞習慣。
訂出合理範圍
香港小朋友每日都要應付很多功課,為了讓他們盡快完成,父母少不免都會催促他們做快一點。但結果會發現效率不但沒有提升,反而容易導致小孩嫌惡了做功課。功課固然要完成,但方法可嘗試變一下。小孩總是東張西望、做得慢並不算是他們的壞習慣,也不要質疑他們的能力。家長們要了解孩子本身的專注時間有限,基本最多只有三十分鐘。孩子上了大半天課,精神已經很疲倦,回到家後可先讓小孩休息一回,吃茶點,然後才安排做三十分鐘做功課,分幾節做功課也行。此外,更可跟小孩說明,如果你可以專心做功課,就會有更多時間去玩耍、休息,這樣的安排會更切合小孩的需要。
說出孩子的進步點
如果跟孩子好好解釋及訂出合理範圍後,孩子的行為會慢慢改善。家長們可以在一開始跟子女共同設立一個進步獎勵計劃。例如如果維持一個星期都沒有咬手指,就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。小孩最喜歡獎勵,這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改掉壞習慣。還有,平日家長們都可多用讚美的說話,例如︰"媽媽見到你有改善,真棒"、"我和爸爸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",正面的說話可讓孩子的自信心增加。
我們不要過份看重小朋友的「壞習慣」,更應盡量減少用負面說話去責怪他們。相反,改用正面的方式,了解子女的需要反而會更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