欖球真的很危險嗎?為你拆解5個欖球的迷思!

七人欖球賽事香港的年度體育盛事,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專門遠道而來欣賞此項刺激的運動,亦許多香港人開始認識此項原本冷門的運動。故此,市面上亦相繼出現了林林種種的欖球班。雖然欖球看似樂趣多,但正式的欖球比賽節奏快而且身體接觸多,令不少家長擔心小朋友會因玩欖球受傷而卻步。

每項運動都有受傷的風險,欖球亦不例外。但是小孩欖球班亦非想像中般危險。Whizpa為各家長拆解欖球運動的迷思,讓大家都能踏出嘗試的第一步,共同享受欖球的樂趣!

迷思#1︰ 欖球需要穿護甲及頭盔,非常危險

穿著厚厚的護甲及笨重頭盔的是美式欖球(American Football)的要求,英式欖球是不要求球員穿護甲及頭盔的。美式欖球比英式欖球的身體接觸更多,故需要多層保障。香港大多欖球班以英式欖球為主。

英式欖球球員並不要求球員穿護甲及頭盔。

迷思#2︰欖球球員經常被撞至倒地

欖球一般分為「非撞式」(Touch Rugby)同「碰撞式」(Tackle Rugby),於正規欖球賽事裏的是碰撞式。顧名思義,正式球賽的身體碰撞是少不免的。

但是一般欖球興趣班,尤其是8歲以下的欖球班,通常教授非撞式欖球。 非撞式欖球原為欖球入門訓練,但漸漸成為小朋友欖球訓練的主要方式。非撞式欖球的規制與碰撞式南轅北轍,只需要用手輕輕觸碰對方的身體並大叫“Touch!”,就能攔截對方進攻。非撞式欖球不能有大幅度的身體接觸,故此對小朋友來講比較安全。

而8歲或更大的小球員,可以開始嘗試碰撞式欖球。家長並不需要被碰撞式三字嚇到。身體碰撞都並非一定會導致受傷,因為碰撞式欖球有不少規制保護球員,比如不可以接觸膊頭以上的位置作攔截。而且不少正規欖球都會先教授球員如何保護自己身體。雖然跌碰不能避免,但仍可以把衝擊力減到最低。例如被攔截後,先屈膝再把重心下移然後臀部落地是碰撞式欖球的基本技巧之一。而不少青少年港隊球員亦曾於訪問裏表示在他們的欖球生涯裏,受傷的次數甚少。與其他運動一樣,大多只是輕微的皮外傷。若有需要,有個別欖球球員會帶軟頭盔及牙膠,提供多層保障。

迷思#3︰欖球只適合高大的小朋友

同一欖球隊,有著不同體形的隊員。

由於很多家長都以為欖球必需碰撞,所以亦順理成章認為是高大的小朋友才能成為優秀的欖球員。其實與其他團體球類運動一樣,不同體格的小朋友亦有不同的優勢,能擔任球隊裏不同的角色。欖球主要分前鋒與後鋒,前鋒球員通常體格比較高大,以便衝破敵陣,而後鋒就以中等身形的球員勝任為佳,因為後鋒必須有高靈活度及跑動速度,進行組織入球進攻。欖球要求的組織性與團隊合作更加彰顯了團隊裡不同體型、不同角色隊員各自的重要性。

迷思#4︰欖球只適合運動細胞高的小朋友

由於欖球是運動量比較高的球類活動,所以會被誤以為是具運動天份的學生之專利。其實相比起其他運動,欖球的玩法相對簡單。對比需要利用球拍的運動,例如羽毛球,欖球主要以跑動為主,不需要運用球拍同時又要走動。而與其他球類運動比較,例如足球與籃球,欖球只要求球員拿著欖球向對方得分區跑動前進,而不需要持續運球。有欖球教練表示玩欖球就像玩捉迷藏,不讓他人碰到球並跑到終點就會贏。欖球對手腳協調的要求比其他運動稍低。對小朋友來說,欖球其實比其他球類運動更容易為小孩帶來滿足感。

迷思#5︰欖球只適合男孩子參與

 

女孩於欖球賽裏亦有她們的優勢。早前提過比較嬌小的球員會比較靈活,適合擔任後衛角色。而女孩亦具備相同優勢,能靈活跑動的女孩,於男女共同參與的非撞式欖球裏擔任著重要的角色。

 

Whizpa 羅列了超過25個港九新界不同的欖球班,選擇興趣班後,請給你孩子的興趣班留下評價,令香港體育教育繼續向前邁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