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需要學懂「放手」的藝術

有人說,「為人父母最苦惱的事情,莫過於隨著孩子長大,要不斷調整自己,給予他們適當的教養。」


孩子在3歲之前,父母會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,親子之間常常有肢體接觸,從中培養信任感。到3至6歲,便要讓孩子慢慢建立規範、自主和自我意識。踏進6至12歲,就會有較多機會融入群體生活,他們的學業成績會逐漸被重視,發展出成就感、積極進取的動力。至於12歲以後,大部分孩子開始進入「叛逆期」,他們往往會在依賴與自主之間掙扎,父母需要對孩子保持適當的關注、信任之餘,也要給予他們空間練習反抗權威、相信自己。

在上述的孩子發展階段,父母亦需要調整內在的狀態,且要有一定的彈性。假如父母本身不喜歡親密接觸,或是在過去生命經驗中得不到充足的愛,便會較難給孩子身體或心靈上的陪伴。而有些父母會偏向過度焦慮,他們的控制慾會較強,希望一切都能在自己的「如意算盤」上,這樣便難以讓孩子練習相信自己。而對於孩子十分需要自己的父母,或會較難接受孩子已成為青少年,他們都有自己的祕密,有時甚至會反抗或拒絕父母的想法。

 

「管理孩子」還是「自我管理」?

作為父母,也許你會認為如果讓孩子表現自己,他們的自信便會提升;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出好的習慣,長大後他/她就會成為有紀律的人。然而,這是「管理孩子」還是讓孩子「自我管理」呢?

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培養的,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規範,一直以來都是透過父母的監督、吩咐、賞罰,他們在長大以後,又怎能好好管理自己呢? 適當地「放手」,讓他們練習「自我管理」。


當然,有些父母會說:「我知道要『放手』,但是......」,他們有很多焦慮和擔心,當看到孩子還未開始做功課,便會認為自己沒有盡父母的責任,擔心他們的未來,於是又撿起了管理孩子的責任。亦有些父母會認為:「別人的孩子個性比較好,但我的孩子總是需要人照顧和看管。」他們卻沒有發現,其實自己管理孩子,跟孩子需要被管理」可能是不同的。要知道,「放手」並不等同「放縱」,亦不等於「不理會」。

 

代入孩子的角色

父母不能夠只想著「我要怎樣才能讓孩子符合我的要求呢?」,相反嘗試代入孩子的角色,想想:「如果我是孩子的話,多擁有/減少甚麼經驗,會讓我更願意自發完成我該做的事呢?」例如讓完成功課成為孩子的一種成就感、減少對孩子因提醒而造成的壓力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、鼓勵他們從挫敗中學習面對困難和挑戰等等。就會自然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做了。


 



免費下載Whizpa 最新出版電子書

你是否覺得與孩子的代溝愈來愈大? 當出現衝突時,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情緒,避免影響到彼此的關係?如何跟青少年更有效地溝通?

按此下載



歡迎家長們於 Whizpa's eShop 為小朋友報名不同的試堂活動,如:神風廚師 (適合3-12歲)面料設計與製作課程 (適合6-8歲)布料設計及創意紡織課程 (適合8-11歲),透過活動體驗生活,提升生活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