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孩子是懶惰,還是失去動力》

家長們經常為孩子的學業而擔憂,叫他們溫習、做功課總要三催四請。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不願意做功課、讀書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懶惰,只顧玩耍。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們沒有動力? 如果想孩子主動學習,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呢?

一、先找出孩子對學習沒動力的原因

父母總會認為孩子是因為懶惰而不願讀書,然而除了懶惰,可能還有其他原因。例如孩子覺得厭煩,因為當父母見到孩子在玩耍時總會說︰「你只顧玩耍,做了功課沒有? 下星期有小測,你溫書了嗎? 不然又會不合格了。」短短的一句話已經充滿了負面的說話,如果有人每天不間斷地催促你去做某事,其實你亦會容易感到心煩,其實小朋友都有著同樣的感受。除了對催促感到厭煩外,另一個主因就是壓力,父母可能對孩子期望很高,而且父母很容易會將自己與其他小朋友作比較,因此他覺得讀書就只是一種競爭活動,他不明白讀書有什麼意義,每天為了追趕成績而承受著很大的壓力,這些都導致孩子不想讀書。

二、讓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學習

我們要明白不同人本身都有不同的學習模式。例如有些小朋友是思考型,他們會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去思考一件事,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聰明,只是他們的心思和邏輯都比較細密,他們會希望了解各樣事情。雖然看似比較慢,但他們可以掌握的知識和記憶力都相對較強。這類孩子,父母可以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慢慢思考,不要催趕他們。而又有另一類的孩子,他們天生比較缺乏耐性,叫他們坐下來三十分鐘基本上是沒可能的事,因為不足幾分鐘他們就開始坐不定。這類小朋友亦較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而分心,因此他們會較適合活動式教學,如果叫他們死記背書是沒有成效的,但如果用影片,戶外學習反而會增加他們學習的與趣。

三、為孩子找尋學習的意義

上述提到如果覺得讀書沒有意義,又只有壓力的話,孩子自然不願意學習,因此我們作為父母首要做的是教導孩子讀書有什麼意義。除了要告訴孩子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取新知識之外,最重要孩子可以在學習中得到自主權。當一個人擁有知識,他便能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,例如你想成為一名醫生,你就需要學習醫學知識;如你想成為一名電腦程式員,你就需要學習電腦的相關操作。我們要具體地讓孩子明白讀書的意義,當他們有想做或喜歡的事,而他們發現原來可以透過學習而做到時,他們便會為自己訂立目標,他們便會有動力去做。因為這是他們的目標,而不是別人強迫他們做的。

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,各有天賦。然而當父母的,往往會因為關心、擔心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忍不住會催促孩子努力溫習,當成績不好時又會責備他們懶惰。但其實當我們這樣做時,不但不能夠鼓勵孩子學習,反而容易令他們對學習產生厭惡。因此,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,並讓他們明白讀書的意義,當他們明白為什麼要讀書,他們就會為自己訂立目標,就會有動力去主動學習了。